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ongqic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ongqic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ongqic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ongqic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丽水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炭黑设备_优游国际ub8登录-优游平台注册地址
优发网站是多少专注外加热回转窑、三炭(炭、炭黑、活性炭)设备以及大型回转窑制作
语言选择:繁體中文   ENGLISH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炭黑设备

丽水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优发网站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4-08-26 01:14:26

细节:

  工业是丽水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要求和丽水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发展的策略,从当地实际出发,编制实施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把握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走具有丽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全市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是丽水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规划体系的主要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中长期工业发展的重要文件。

  “十五”时期,丽水市工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成就显著。工业经济持续迅速增加,上涨的速度在全省居前,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发展打下较好基础。突出表现在三方面:

  自实施“工业强市”发展的策略以来,丽水工业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突出,工业经济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更加明确。围绕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制订实施《丽水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意见》,工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落实。

  工业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6.98亿元,工业总产值423.1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0.39%和19.81%,上涨的速度处全省前列;规模以上企业数由2000年的295家增至669家,实现利税总额26.49亿元,其中总利润15.32亿元,分别为2000年的2.35倍和2.54倍;出售的收益超亿元企业67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实现上市公司的“零突破”。

  工业经济有力推进全市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十五”期末,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6%,比“九五”期末上升4.7个百分点。工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17.8万人增加到2004年25.2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77%,比2000年高出4.87个百分点。

  突出调整结构这一主线,在依托内力和利用外力的双向推动下,工业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强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23.3亿元,其中企业技术改造投资139.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05倍。建成纳爱斯年产40万吨液洗产品、青山钢铁2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作的产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机械制造业等支柱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发展到20多个。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比例由2000年的55.8:44.2演变为2005年的40.3:59.7。市区的微电机、制笔和羽绒制品、缙云的缝纫机械、灯管和带锯床、遂昌的金属制作的产品、青田的鞋革、龙泉的汽车空调配件和太阳伞、云和的木制玩具等特色块状经济不断壮大,合成革、不锈钢制品、阀门铸造等新兴起的产业快速成长,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2002—2005年,全市合同利用市外内资196.48亿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104.88亿元。

  “一中两极”、“一廊两带”的工业布局战略全方面推进。丽水市区的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地增强,中心地位一天比一天突出;丽缙青工业走廊基本形成,龙丽、丽浦沿线发展带活力显现,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丽水市区、缙云和青田,发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具有毗邻温州、金华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地缘、人缘优势,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工业总量迅速增加,成为全市经济主要增长极。

  2005年底,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出让土地17.66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82亿元,企业投资132.13亿元。累计入园企业1432家,建成投产企业1148家;园区工业总产值181.5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2.92 %。

  20年,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丽水要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现代化步伐,工业化仍将是这一重要时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线、难得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先进制造技术加速发展,加工制造业不断转移;我国大规模地承接制造业转移和高新技术扩散,长三角地区更是成为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机会的主要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空间不断延伸。丽水东邻国内最具市场经济活力的温台地区,北接全国最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和永康五金制造基地,是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通道。随着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丽水不断产生新的发展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工业发展,是新形势下非抓紧实施不可的战略抉择。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践行,对高品质生态环境和可利用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绿色消费日益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丽水,资源和环境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目前,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领先,待开发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9.1%,森林蓄积量占到全省的

  ;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的3倍多;叶蜡石、高岭土、珍珠岩、建筑凝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储量较大。丽水所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资源禀赋,具有发展生态经济和吸引外来投资的较大潜力,具有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可能。(3)面临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力度加大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丽水作为全省重点扶持地区之一,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与浙西南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省政府进一步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区域合作交流和沟通协商机制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实施“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山海协作工程”,为丽水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内力牵动和外力推动的共同作用下,丽水显现后发优势的时机和条件逐步成熟。

  目前全省正加速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工业化,而丽水的工业化程度在全省最低,这是丽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对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依然偏小,相对落后的矛盾仍然明显,全部工业总产值居全省

  个市的第10位;工业产业层次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较低,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突出;人才、,企业普遍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扩张能力。现在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发达地区经济崛起之初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国内竞争国际化,市场约束大为强化,市场法则日趋规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减小,竞争对手增多而且越来越强。目前发达地区凭借先发优势,工业发展势头更为强劲。(2)面对区位条件和重要资源的较大制约

  丽水地处浙南山区,虽然交通运输条件已经并将进一步改善,但是区位缺陷客观存在,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物流成本高,要素组织难,人才资源短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大规模引进外资的现实可能。虽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经济价值高、可供工业大规模开发的资源不足,即使木材资源也要从外地补充。作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土地资源匮乏,加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是长期的、根本性的。

  丽水在全省生态安全体系中居有很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生态屏障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作为欠发达地区,迫切地需要推进工业化,然而伴随工业加快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价值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大,工业发展面临慢慢的升高的环境门槛。目前工业经济总体沿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资源与环境形成较大压力。近年引进的项目有些属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既加快工业发展又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的策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合力兴工和开放推动,大力推进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力争在优化产业体系、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增长质量、增强竞争力上取得明显突破,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丽水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生态工业的重要发展区。

  17%。到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市区25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40亿元,其中市区6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80%。——投资建设。工业投入400

  45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入250—280亿元。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产业体系。工业产业体系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产业集群优势显现,形成若干全国性的特色产品制造中心和重要产业基地。工业布局合理,构建“一廊两带”和“一心数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工业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到2010

  20%以上。——技术进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多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特色产品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居国内同行前列,基本的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全国中等水准。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重点产业的关键工艺技术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环境保护。重要资源利用效率和工业“三废”治理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工业投资项目环境保护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到2010

  20%(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50%;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9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保持领先。——社会贡献。工业发展充足表现以人为本,城乡人民普遍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8%

  坚持利用好后发优势。有效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失时机地跟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浪潮,更多地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着力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避免走弯路。坚持实施跨越式发展的策略。在提高增长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在转变增长方式和加速形成新的增长点上,走在全省的前列。积极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培育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整合国内外资源发展的能力;一方面,更好地直接利用外力扩张产业规模。

  把信息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灵魂,实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紧紧把握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先进生产方式,高起点地推进工业化,有效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特别是大力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创造更好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丽水是浙江的“绿色之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致富的双重任务。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突出处理好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小康目标的关系。一方面,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突出以发展工业支撑生态市建设和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进一步树立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就是稀缺资源和重要生产力的理念,在工业发展中更看重环境保护与借助生态优势,突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推行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少排放可循环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工业较快发展,实现工业文明和山川秀美的共存“双赢”。

  从工业经济主体力量较弱的实际出发,在进一步强化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以更开放的胸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环境,实行开放推动和借力发展。切实把握省委、省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性”机遇,抓住国外和发达地区加快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外生性”机遇。大力抓好招商引资的“一号工程”。带领企业突破“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努力利用好发达地区大企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推进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强大动力和产业支撑;推进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必要载体和市场需求基础。以工业在城镇集中布局、农村劳动力向以工业为主导的非农产业转移为主要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结构向现代化转型。优化以城镇为中心的工业空间布局。在市区、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合理地布局工业和人口,形成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建设浙西南山区中心城市,壮大丽水市区的工业经济规模,发挥其主导的作用。把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结合点,规划建设好。打破“行政区经济”的体制性障碍,构建更具发展活力的产业带和大产业区。

  ——“一条工业走廊”。即重点建设丽(水)缙(云)青(田)工业走廊。此是沿金丽温高速公路产业带的丽水段,是丽水市与温州金华较发达地区最近、城镇分布最密、交通条件最优、经济发展基础最好、工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在“十五”时期基本形成工业走廊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发达地区,特别是温州、金华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充分的发挥全市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的作用。

  ——“两条产业带”:即进一步建设龙(游)丽(水)线产业带,丽(水)龙(泉)线产业带。在“十五”时期工业发展活力显现的基础上,以行将建成的龙丽、丽龙高速公路为纽带,与丽缙青工业走廊相衔接,进一步引导工业沿路集聚发展,培育成全市工业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一个中心”:即丽水经济开发区。以丽水经济开发区为主要依托,与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壮大丽水市区的工业经济总实力,在全市充足表现工业经济总量最大、发展水平最高、集聚和辐射力最显著的中心地位,带动丽水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优化重组。

  ——“数个支撑点”:即依托八个县城加上温溪、壶镇两个经济强镇,以及其他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构建工业发展的支撑点,推动当地农村工业向城镇集中。将支撑点建成特色工业的汇集点,生态工业的突出点,新兴工业的成长点。与丽水市区工业发展中心相呼应,形成多点互动、点面融合的工业空间格局。

  “一廊两带”和“一心数点”以外的广大山区,是生态性经济发展区。这既是构筑生态屏障的重点保护区域,又是以生态型经济为方向的新型发展区域。突出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部分合适的地方,适当分布若干资源加工型、生态经济型的工业点,将江河源头区、自然保护区等具备极其重大生态功能的区域,作为工业发展的严控区。

  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建设,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必须切实抓好。一是完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规划,有序推进。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通过整合原来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工业小区,建立若干专业化的工业园区。二是集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严格准入门槛,规范工业投资项目落地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的“双控”指标;加快已规划或已征用土地的开发,尽快形成产能。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技术服务、信息网络、产品检验测试和物流、环保等公共设施,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做专做精专用设备制造业。带领企业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推进生产的全部过程精密化、智能化、自动化,着力提升产品质量。重点开发生产大型、高性能、数控金属带锯床,争取带锯床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保持金属带锯床的市场领头羊;加大环保、安全生产设备研发力度,争取高性能污水处理设备、锅炉烟气脱硫除尘设施、合成革工艺废气处理设备、矿山通风设施形成规模生产;逐步发展新型的家用缝纫机,机电一体化的工业缝纫设备。

  在通用设备制造业,突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扩大高效、节能、低噪、智能微电机产品的生产规模,着重发展汽车专用微电机、缝纫机电机、伺服电机和其他专用微电机。着力发展新型工刃具,争取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阀门向深、精加工发展,重点开发精密阀门,耐腐蚀阀门和电子控制阀门。开发新型轴承,提高加工精度,形成规模化生产。

  积极引导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公司,使用先进的冶炼及压延加工技术,降低能耗,提高质量,形成规模经济。重点发展新型不锈钢冶炼及压延,推进不锈钢产品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不锈钢管制造基地;推进高品质工模具钢规模化。

  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打造产业规模在国内领先的日用化工制造基地。充分的发挥品牌效应,在打响国内品牌的基础上向国际大品牌拓展;以品牌为龙头,逐步优化产业组织,构建战略联盟,更大规模占领市场。以天然绿色为方向,重点发展沐浴系列、洗涤系列、保健系列等日用化工产品,发展高档液体、固体洗涤产品和高档牙膏;加快抗菌消毒产品研究开发力度,逐步的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争取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培育成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着重开发新型电池,争取建成国内最大的镍氢电池和重要的锂型电池生产基地;努力提高电子专用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的专业化水准,加快开发高档、新型、节能的电光源产品,重点发展中高档的发光二极管、超大功率晶闸管和高频晶闸管等系列产品;扩大通讯电缆产业规模,培育通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运用数字技术,开发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的电子仪器仪表,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承接温州产业转移,进一步集聚扩张发展,延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引导龙头企业创新技术水平,改进工艺装备,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创建区域品牌,形成合成革、皮鞋、箱包等系列产品全方位发展格局。

  PU合成革、水性树脂合成革、超细纤维合成革和高档合成革制品,加快合成革下游产业的引进及规模化发展。

  充分发挥本地毛竹资源优势,进一步组织利用外地优质资源,提升竹木制品的制造规模和水平。加快运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现有企业,引导骨干企业实施专业化和品牌化经营。以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上的含金量及附加值为目标,狠抓竹木资源的深加工。重点生产高档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高级木门、高档家具;竹胶板、竹木复合板、竹纤维、竹炭及其系列、竹筷等产品。着力拓展竹子深加工,发展竹废料加工与利用,建成全国较大的竹制品生产基地。

  以木制玩具、网球、文具、太阳伞等产品为重点,推动文化体育用品产业集聚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出口数量,做大产业规模。重点开发高质量的文化用笔,系列化的高档中性笔用墨水;智力型、成人型高档木制玩具;高档体育和旅游产品。打造全球最大的出口木制玩具生产基地,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制笔基地。

  顺应消费市场对食品安全的高度注重,以大中城市的超市、便利店为目标市场,合理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制造基地。以食用菌、茶叶、竹笋、山野菜、禽畜、水(干)果、高山蔬菜等农副产品为原料,发展以保鲜、脱水、分级为主的初级加工业;利用优质水源,开发矿泉水、纯净水加工等水业;以开发绿色食品和提高的附加价值为目标,以先进技术为依托,推进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推广应用食品加工制造安全管理技术,突破食品开发、加工的杀菌、保鲜等技术瓶颈。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加工贸易区;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实施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

  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建设浙江重要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基地。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繁育及产业化经营。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和高纯度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等技术,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环境污染小的现代中医药;重点开发高效、新型的中药制剂及功能显著的保健食品。

  纺织服装及羽绒制品制造业。实施品牌战略,顺应时尚化、个性化、休闲化、环保化的市场潮流,努力提高服装的设计能力和加工能力。发展新型纺织纤维及羽绒制品。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是支持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重点发展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形成较好的企业技术支撑体系。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构建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兴建技术开发机构、创办科技型实体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三是围绕发展产业集群,探索建立区域和行业性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和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点,探索建立适应微电机、缝纫机、汽车空调配件、灯管、锯床、玩具、鞋革和竹木制品等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加强和改善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的工业投资管理。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关键控制点,加强产业指导,重点支持企业实施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项目,支持符合《丽水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的项目,用足用好进口设备免税、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扣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把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环节,大力抓好。紧跟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力度,实现二次创新。努力开发应用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促进制造过程网络化、虚拟化、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清洁化和集成化。引导中小企业从实际出发,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结构、功能和外观等方面入手,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CAD及智能化技术、药食两用真菌多糖和南瓜多糖的提纯改性技术、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缝纫机智能化技术、机械加工成套设备及数控技术引进、微电机光电控制应用技术、竹叶黄酮和竹醋液开发应用、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等先进适用技术。

  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是推进重点骨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改造。有效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对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物流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整合,实行业务流程再造,深度开发财务、人力、物资和技术等管理资源。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拓展市场,提高流通效率。二是推进制造过程信息化。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生产过程控制等先进手段,突破传统的制造方式。将信息技术嵌入工业产品,提升产品的性能和附加值;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

  把实施人才战略、挖掘人力资源潜能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从体制创新入手,激活人力资源。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留住人才、依靠人才创新创业的新机制,加大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力度,构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二是大力引进和集聚人才。有效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制定特殊政策,从外地吸纳创业型人才,尤其是引进成功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开拓型的营销人才。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做好“借智发展”的文章。三是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以增强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配置。四是抓好企业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注重培养熟练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各种正当权益。

  把品牌作为高潜质的战略资源来培育和利用,把发展品牌作为工业发展的战略要点来抓,力争取得明显突破。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生产的转变,从有牌到知名品牌的拓展,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浙江名牌产品。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注重培育区域性品牌。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管理运作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加快从家长式、经验型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转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切实改变管理粗放现状。强化质量、成本、资金、营销管理和安全管理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完善各项专业管理和管理基础工作。在大中型骨干企业设立财务总监,提高财务策划和融资能力。重视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事故防范机制,有效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和控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发展。

  坚持开放推动、合作互赢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程。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承接长三角和周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闽、赣、皖毗邻地区的横向经济联系,拓展工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紧紧抓住温州、金华等周边发达地区加快经济辐射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做足做好重点招商引资的文章。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对投资地的要求,深入了解目标招商产业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全面分析目标产业对丽水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有针对性地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综合效率。二是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进一步理顺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推行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招商,提高招商的有效性。三是切实抓好“选商引资”。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产业升级的要求,坚持“落后地区不能发展落后产业”的理念,突出产业招商,注重引进产业成长型、专业配套型、清洁生产型、资源开发型、税源涵养型和就业容量型的项目;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适当控制高能耗项目。四是切实做好招商项目推进工作。发动各方力量谋划项目、包装项目、更新项目、落实项目;落实项目责任制,着力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征地难、拆迁难、安置难等问题;重视“以商引商”,发挥引进建好一个、带来促成一批的联动效应。

  引导企业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增强企业自营出口的能力,将更多的工业制成品尤其是特色产品打到国外去。以金属制品、木制玩具、微电机、缝纫机、绿色食品和太阳伞等产品为重点,加强出口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通过建立国外营销窗口、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和为国际著名品牌加工和代理等方式,融入国际产业链和营销体系。努力规范出口秩序,突破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和减少贸易摩擦。

  20多万丽水籍华侨的宝贵资源,加强与华侨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积极营造创业平台,鼓励华侨回乡投资发展。

  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向,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抓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把调整结构作为推行清洁生产的重要着力点,优先安排低消耗、少污染的清洁生产项目。倡导绿色营销,开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以资源开发类企业、能源消耗和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为重点,创建循环型企业;在特色产品制造集聚的区域,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

  坚持开源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节约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发展生态经济。一是深入贯彻节能法,抓好节能工作。强化节能管理和能源利用监测工作,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抓好以钢铁、化工、造纸、合成革等主要行业的节能降耗。大力开展企业节电,推广运用节电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有序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区)的集中供热工程。二是强化节水管理。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和高耗水产品的节水工作,健全工业产品用水定额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循环用水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推广应用新型节水工艺技术。三是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做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

  强化企业环保管理,推动环境保护从事后治理向事先全过程预防型转变,有效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支持发展低排放产业,支持生产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加快淘汰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设备和产品,坚决关停严重污染的企业。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标准。重点控制合成革、金属制品、化工、造纸等行业性污染,对重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推广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和服务。

  采取积极有效政策,培育主业突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使之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以企业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企业整合和跨区域重组;引导企业相互参股、联合、并购,构建战略联盟,发展规模经济。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大公司,推动更多资产质量高、成长性强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发展海外融资。

  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重点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发展成“小型巨人”企业。鼓励大企业运用虚拟经营、品牌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和市场销售网络,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开拓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

  在发展特色制造的基础上,培育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优化区域产业组织。以产业集群为重要依托,建设若干全国性的特色产品制造中心和重要产业基地。围绕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营造区域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促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发展。二是扶持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整合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合作网络,抑制过度竞争。三是推行品牌战略,注重创建区域性品牌,在克服无牌生产的突出软肋上有较大突破。四是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物流、信息咨询、培训和融资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外部经济效应。五是加强行业自律,培育创业文化,形成创新和学习的良好商业环境。

  用地保障方面。积极适应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新形势,十分珍惜和集约利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缓解工业用地的突出矛盾。一是挖掘工业用地的潜力。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省的土地指标;科学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努力盘活土地存量。二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把土地供给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优先保障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用地,优先向符合丽水市产业导向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供地,支持发展节地型产业;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不予供地。三是规范工业用地方式。加强工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对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按规划扩容,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产出率;提升企业的集约用地水平,探索建立企业存量用地的置换机制。

  探索建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互动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工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新模式。一是按照市委“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加强引导,构建具有丽水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二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工业污染源监控网络。采取技术改造、合理布局、协调管理等综合手段,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三是积极争取和建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多种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增加财政专项补助、争取生态项目财政扶持、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探索排污权交易和资源交易市场化等政策手段,统筹协调区际利益关系,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动力和能力。四是改进政绩考核办法,促进区域经济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产和流通一起抓,走工贸联动、流通先导的协调发展的路子,以现代化的大流通促进现代化的大生产。一是构建以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以社会化物流企业为骨干、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以重点工业园区和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建设若干现代物流中心。二是着力建设浙西南商贸流通中心。规划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生产资料和商品交易市场,培育一批实现规模经营和具有较强实力的流通企业,扶持一批“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积极应用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市场。三是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发展各种专业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提高工业营运效率。进一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贸易指导、人才培训和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

  深化政府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业经济管理重点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一是积极带领企业经营行为。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国家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二是为公司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管。针对企业的服务需求,重点做好政策服务、办事服务和信息服务,逐步的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四是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同业竞争;发挥团队精神,维护企业利益和产品权益。